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影展訊息
活動側記
:::

【2018愛恨家族】導演講座紀實|BNK48:女孩別哭

納瓦波坦榮瓜塔納利 導演講座

★ BNK48:女孩別哭 納瓦波坦榮瓜塔納利 導演講座 ★


【10/28】BNK48:女孩別哭 納瓦波坦榮瓜塔納利 導演講座

 

【10/28  納瓦波坦榮瓜塔納利導演講座】

 

訪問人:導演是怎麼挖角到團員們講出自己內心的感受?

 

導演:我本身並不是這個團體的狂熱粉絲,但是想把這部電影以粉絲角度拍攝而成。想讓未來不管哪一個世代,回頭再看都會相當有感覺的作品,然後把重點聚焦在他們作為青少年的角色,如何以這樣的身分在團體中成長,讓每個世代的青少年都會有類似的共鳴感。

 

其實像他們這樣的青少年們經歷過事情的過程,最令人感興趣的就是他們心理上的變化。而且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也有很多媒體的訪問,但那未必是他們真正想說的,無法像在電影中一樣,把心裡想說的話都說出來。

 

很有趣的是,他們經歷了不平凡而成長的歷程。採用的是一種直來直往,比較直接的方式,一種簡單的形式,我想要用這種最簡單最平淡的方式,讓這些女孩子可以有最直白的口白。

 

因為我看他們之前接受過那些媒體訪問,很可能就是安排好的那種訪問,要求他們要表現出很有趣的樣子,很戲劇化的感覺,但是我想用最簡單的方式,讓他們呈現與描述自己。

 

訪問人:蠻好奇當初公司怎麼會找到導演來拍攝這個題材呢?

 

導演: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找我!

 

我知道我的作品不是很一般的作品,以為這樣的公司應該會挑比較接近大眾的那種的導演,所以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找自己,我的作品不是大眾風格的。

 

所以因為有那層顧慮,我們在開始之前有跟業配公司討論過,想要確定雙方之間想法是否有落差,會不會其實公司想呈現的方式跟導演想做的方式完全不一樣。

 

但後來發現說公司給我一個很開放的方向,就放手讓我去拍,即使說到最後成品出來了,公司也沒有說哪邊要剪掉或哪邊不行,公司完全沒有任何的插手。

 

在這次放映之前有先給BNK48粉絲們試看過,他們覺得這部真的挖得非常深,跟他們之前的紀錄片完全不一樣。講到錢,講到預算,什麼都講出來了,也都覺得這部戲拍得很好。我台灣這邊行程結束之後要去東京,很感興趣的是到最原始的出生地對於這樣子的一個紀錄片呈現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訪問人:其實大家知道這種偶像團體,公司放手去挖得很深是很困難的,因為他們通常會簽一些保密條款之類的。那我也蠻好奇,導演在選擇這些角色時,蠻多都是選擇那些未入選的,他們講話就會很真實,是說有特地找這些人作為紀錄的對象,是特別挑選過嗎?

 

導演:實際上拍攝的時候,每個人可能都會拍,都會問好幾個問題,可是因為每個人實際經歷的東西不一樣,希望呈現出來的是跟那個人實際經歷有呼應到的,所以我覺得那些一直處在於後段班的那些女生,那些心理狀態,或著是說一直爬不上去的焦慮感,對那些女孩來說,這些訪談的內容是我想呈現出來的,那像其他的人,我想呈現的是那種對於其他問題的回答跟反應。

 

同樣的畫面,每個女孩他們都拍不只電影裡面呈現出來那個長度,如果換了一個導演,呈現出來的又不一樣,因為導演們有興趣的主題不一樣,不同導演可能就會剪出不同段來呈現。

 

導演:作為一個電影工作者或是從事文化創意創作的人,我覺得那些女孩心境會跟創作者的那種心境很像,因為有時候創作者會長期處於那種自已做出來的東西是否讓別人也會喜歡,或者是說我選擇做自己的話,做的作品別人會不會喜歡我的困惑。創作者這樣的心境跟那些女孩們的心境是很像的,甚至是說我以前也曾經處於那種狀態過,就算是現在也會常常處於那種心境底下,所以我會特別想呈現這個面向,因為我覺得是跟自己有呼應到

 

 

 

訪問人:想請問導演是對於青春世代的那種題材是特別有興趣嗎?

 

導演:因為我對於科技如何造成人性、人際關係的轉變這個主題特別感興趣,就是科技怎麼樣讓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狀況產生變化,長期以來都是我的興趣。

 

我覺得相對於中高年齡層的人來說,年輕的族群對於這種變化是最直接的,因為剛好是處在於這個世代,新科技的來臨,最開始使用的就是青少年,那當然這個主題既然是我感興趣的,我就會焦點在那些最直接被影響到的人群、對象上面。

我也想在裡面呈現出,泰國的BNK48這樣的團體跟其他國家的有什麼不一樣,泰國的BNK48可能在排練的整齊度比不上其他國家,但是我覺得用社群網站上的APP或是相關媒體來支援自己的這種的方式,在泰國相對來說,是特別地氣盛,其他國家是沒有這麼常在使用媒體去提升團體的聲勢。

 

訪問人:如果大家有看短片及有一部叫〈認同請分享〉,他們是用網路霸凌的方式讓同學的醜事被分享出去,我覺得導演是不是對於這種網路世代裡青春的鬥爭,有很多細膩的描繪,所以想問導演在選擇這些題材的時候是有特別想要去關注這些現象嗎?

 

導演:我想做的就是把相關的現象刻畫出來,讓大家可以去看到有這樣的現象存在,那至於說是否要喚醒大家解決這樣子的社會問題存在,我覺得電影是無法做到的,但想要呈現出來給大家看到這樣的現象。

 

訪問人:導演還有一部《B拷發燒友》的方式也是用相似的拍攝手法,讓受訪者正對著鏡頭去受訪,然後去挖掘出受訪者,也會加上導演自己的對白進去,這樣的方式是導演的一種風格,那是刻意想要這樣呈現嗎?

 

導演:的確這兩部電影呈現出來的那個風格有點相近,可是我覺得在《B拷發燒友》那部的話,感覺會有點嚴肅,被警察叫來問話的那種風格,但是在BNK48裡面,呈現的是一種很清新很自然的感覺。

 

如剛才說的,我希望這部電影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很直白很簡單的風格,然後會讓看的人覺得,女孩子的眼睛就是對著自己,好像就坐在那邊跟我們說話,可以很清楚他們的情緒變化、表情。希望這部片是可以成為記錄著青少年的焦慮、快樂、悲傷的事情,都能透過這部電影記錄起來。

 

當然這也是自己的一種喜好,我喜歡看到人的臉,因為臉可以透露出很多訊息,不管是些微的表情變化或是肌肉些微的動作等等,在臉上就會有很多動作的意義,所以很喜歡把人的臉呈現出來。再來就是希望把2018年青少年的臉記錄下來,如果多年後再把這部片找出來,我們就可以知道2018年的青少年的臉是什麼樣子。很多很多年以後,如果我們想知道2018年的泰國是什麼樣子,如果說多年後回來找2018年青少年的相關影片,像是去看演唱會的樣子,若只有一個鏡頭照著一個青少年的樣子,我們不會知道他是什麼心情,他們講話的方式是什麼樣子,然後他們在表達他們的心情、情緒時,表情是什麼樣子就不會知道,所以我想有一部電影把他記錄下來。我不只想做一部BNK48的電影,更想記錄下關於這個時代的青少年是什麼樣子,但也蠻擔心說會讓國際48的粉絲失望,因為可能粉絲希望看到另外一種東西,可是沒辦法我就是想做這樣子的東西,如果因為拍出這樣子的效果而得到不好的評價我也都接受,但是就是想做這個東西。

 

訪問人:現場有BNK48的粉絲嗎?

 

粉絲:我不是BNK48的粉絲,但我是48系列的粉絲,所以其實面對的問題都是一樣。

 

導演:我想知道以粉絲的角度怎麼評論這部電影?

 

粉絲:就是我覺得如果是喜歡這個團體就一定不只是喜歡他們的外表、跳舞,有粉絲喜歡就是因為48系列的成員練習到一定的實力才可以出道,就是養成期,從零開始就看著這些成員一步一步長大,所以就是因為這樣,才有很多人喜歡這種感覺,很像看小孩子一步步長大,作為粉絲我不會討厭這部片,反而是終於有一個看得出我們真正喜歡這個團體的原因了。

 

導演:我會回去跟泰國那邊的粉絲講一下!

 

訪問人:我其實也蠻好奇另外一個,導演最後有一個留白,有問團員說你希望這部的結局是什麼,然後有一個說導演你都喜歡拍那種開放式結局,我私底下有問導演,他說喜歡侯孝賢的電影,導演其實之前在泰國是中文系的,所以也可能聽得懂大家說的!那導演特別喜歡這種結局是讓觀眾去沉思去留白,讓觀眾去想,是導演特別想跟觀眾對話嗎?

 

導演:當然對我自己而言是比較喜歡開放式的結局,但就這部電影來說,就像最後那個女生講的,他覺得這部電影不能說是一個有結局的電影,因為人生在這部電影拍完之後還是持續在進行的,我之所以喜歡開放式結局,是因為這部電影可以重複看好幾次,每次看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就是可能看完每次的想法都會不一樣

 

訪問人:我再問一個關於劇本的,因為我之前在看導演的電影那時候有看過〈下一站說愛你〉,才知道原來這部片的編劇就是導演,然後後來又看了導演的其他部早期的作品,才發現導演一直遊走在這些商業片、愛情的電影跟獨立製作的電影,導演在兩種作品之間都蠻游刃有餘的,想請問一下導演怎麼在這兩端之間游走?

 

導演:因為我原本就喜歡那種好萊塢路線的商業大片也喜歡小品製作的藝術電影,所以就覺得說只要心裡想到一個故事,然後這部片適合拍成搞笑路線或是商業電影路線,我就那樣拍,又或者是想到的故事適合慢一點的拍,藝術電影風格的那種多元方式把他拍出來,不想要限制說一定要成為什麼風格的,只要我覺得這個方式適合就去用那種方式呈現。

 

我覺得比較困難的就是有時候拍了商業類型的大片,就會有人說不夠有趣,有時候拍了藝術風格的路線,就會有人說不夠藝術,我現在也不太計較這種評價,我就拍我想要拍的。人生很難!

 

訪問人:導演對於挖掘這些年輕演員的過程可以講一下,其實導演還蠻慧眼識英雄的。

 

導演:我也沒有特別挑選,應該是說我對於那個人有興趣,然後也很幸運那個人真的可以演戲!我不會對長的很漂亮或很帥的人有興趣,如果一個人讓他覺得很特別,就是散發出的那種氣質,我感覺很有趣的話就會想找他演戲,就像跟這個人講兩三句話,就可知道這個人有不有趣。一般演員可能同樣的對白就會用一般的方式把對白唸出來,但是我覺得特別的演員唸出來的感覺,不是用演技去演出那個東西。

 

對我來說,特別的演員說話的方式跟一般演員不太一樣,尤其是我的電影是用比較現實主義一點點,所以特別需要這樣子的演員去表達,來呈現出我想要達到的效果。那些特別的演員很多都是有某個點,曾經經歷某些事情或是有些不為人知的小祕密放在心裡,而這樣的人就會是我想要找的演員。

 

譬如說那部〈認同請分享〉和《模犯生》裡面的女主角,因為他年紀還小的時候就當模特兒,所以他其實在學校裡面就經歷過那種被人家在背後閒言閒語的狀況,所以在演出他的角色時,蠻抓得到那種被人指指點點的感覺。

 

訪問人:那在這些合作的演員裡面有沒有讓導演印象深刻的?

 

導演:印象最深刻的是拍《愛情診療中》的男主角,就是在我跟他有一次對話中,就問了他說當初怎麼能把這部片裡面角色的細節處理的這麼好,然後他就說,因為我複製導演你的講話方式,我就很驚訝說你怎麼拷貝我的方式!

 

 

訪問人:接下來開放時間給現場觀眾發問!

 

觀眾A:大家好,看了導演其他作品發現導演像是在為了呈現真實性,採用一鏡到底的手法,但是在看到導演的一些廣告的作品,就會用很多比較跳的鏡頭快速的跳接這樣,想請問導演怎麼樣去決定一場戲,想要用比較多的長鏡頭一鏡到底還是用跳接的方式,是看演員的表演決定還是在設計的時候就會有一些想法?

 

導演:當然是要先設計好的,如果我要的是用長鏡頭演員就是照著他設計的方式演出,如果說是用跳接不同鏡頭的方式,演員可能是要在3秒鐘就要呈現出我想要的表情跟情緒效果,需要做的演出是更多的。那如果是在長鏡頭的狀況下,反而是要演員演出的力道壓低一點,要是演出太滿的話會讓觀眾看起來很奇怪。

 

那有的人可能會好奇說那在長鏡頭的狀況下就是放手讓演員做即興表演嗎?但不是這樣的,是全部要照個劇本走。因為長鏡頭不只是演員的部分需要控制,鏡頭也是要跟著演員,演員也必須知道鏡頭在哪、要說什麼話,到哪個點必須要做甚麼事情,尤其是我喜歡的那種長鏡頭不是放在同一個事情基本上幾個人的對話,而是同時可能會有很多事件接著發生。譬如說以蔡明亮導演的例子來說,有時候蔡導的電影會讓我覺得說好像有些畫面是靜止的,但其實就算演員沒有動好了,還有後面的布景東西動了,可能是列車過去,所以在長鏡頭狀況下呢看似靜止但其實是動態的,很多的點都要抓的很準。甚至說就算演員沒有太大的動作,但可能有一些小的動作呈現出來,譬如說騎摩托車時被人從頭抓了一下等等的小小細微動作,都是長鏡頭裡面需要去顧慮到的。

 

觀眾B:我沒有什麼問題要問,但是我想感謝導演,拍很多電影不只是一部電影或是廣告而已,是一直在我心裡中鼓勵我,因為我以前就看過導演的電影了,讓我有一句話一直在心裡面,所以我很感謝導演,導演的電影鼓勵我影響我後面的生活永遠都沒有消失!

 

導演:長期以來在自己拍電影的過程中,就是自己拍的電影也沒辦法讓所有的人都喜歡,有時候發現有影迷喜歡自己的電影,就會覺得很開心很有動力。

 

訪問人:其實導演的作品有很多知己,我有很多朋友有在看導演的電影,都會覺得很感動,把人裡面最細微的那種情感表述的非常好。

 

觀眾C:想問導演未來有要拍電視劇嗎?

 

導演:因為電視跟電影是不同的文法,拍電視的話比較長有很多段,我的方法很不一樣,然後觀眾想看的又會不一樣,不是說電視劇比較好或電影比較好,但是方法就不一樣所以就沒辦法去拍,泰國的電視劇都是很喜歡打來打去,拍成動作片也可以!

 

訪問人:好我們期待導演有新的電視劇!那導演有沒有想跟現場觀眾說什麼?

 

導演:這算是第一次有一個自己所有作品的成果展,我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在泰國拍電影的一個導演,不是那種名氣很高的導演,卻能有這次的機會讓自己的作品全部在影展中呈現出來,真的非常感謝高雄電影節,然後也很開心說第一次自己的這種成果展在台灣,因為我覺得來台灣跟這邊的影迷見面,很像是跟朋友碰面的感覺,去別的國家還沒有這種感覺,因為不知道那邊的觀眾喜不喜歡自己,所以真的很高興高雄電影節舉辦了這個屬於自己的電影展,謝謝大家!以後有機會的話會想再來高雄一次,因為這裡的牛肉麵好吃而且很便宜。

相關文章